侵犯专利权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侵害的对象为有效的专利:
专利必须是在中国享有专利权且处于有效保护期内的专利。如果专利被宣告无效或因其他原因失效,则不构成侵权。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
实施专利的行为必须是在没有获得专利权人授权或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的。
以生产经营为目的:
侵权行为人实施专利的目的通常是为了盈利或商业利益。
存在侵害行为:
必须有实际的行为发生,如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或进口专利产品,或使用专利方法。
无过错责任原则:
在专利侵权纠纷中,专利权人通常不需要证明侵权人具有主观过错,侵权人即使主观无过错,也可能构成侵权,但不承担赔偿责任。
全面覆盖原则:
判断侵权是否成立,需要分析涉嫌侵权的技术方案是否覆盖了专利的保护范围。这包括技术特征完全相同、部分相同但等效,或虽不同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易想到的。
等同原则:
即使侵权技术方案与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不同,但如果这些不同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等效的,仍可能构成侵权。
禁止反悔原则:
在专利侵权判定中,专利权人在专利审批过程中的陈述和让步不能作为后续侵权抗辩的理由。
不视为侵权的情形:
例如,专利产品或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由专利权人售出后的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以及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或使用相同方法的情形不视为侵权。
假冒专利:
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除了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侵犯专利权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涉及对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侵权行为的认定以及法律规定的适用等多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需要专业的法律和技术知识来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