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相色谱

破点思维教育 · 2025-01-01 04:14:54

反相色谱(RPC)是一种液相色谱技术,它利用非极性的固定相和极性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根据溶质的极性差异进行分离和纯化。在RPC中,溶质通过疏水性相互作用被固定相表面吸附,而流动相中的极性溶剂则有助于将溶质从固定相上洗脱下来。

固定相:

通常由硅胶等表面键合有非极性分子层(如C18、C8、C2)的填料组成,表现出强烈的疏水性。

流动相:

由极性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或其水溶液组成,用于洗脱溶质。

分离原理:

溶质在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取决于其疏水性,疏水性越强,分配系数越大。

应用范围:

RPC广泛应用于相对分子质量低于5000,尤其是1000以下的非极性小分子物质的分析与纯化,也适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注意事项:

由于生物活性大分子在RPC分离过程中容易变性失活,因此在以回收生物活性蛋白质为目的时,需要选择合适类型的反相介质。

反相色谱因其高效、灵活和广泛的应用,是现代液相色谱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离技术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