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虾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虾池准备
清淤消毒:养殖多年的土池需要清除多余的淤泥,每亩施用120~150公斤生石灰,曝晒4~5天以杀灭病原生物和中和底泥酸性,改善土壤结构。
水质调整:确保水质良好,水源充足,并注意增氧设施的配套和中央排水系统的完善。
放养密度
根据虾池条件、水源水质、饲养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放养密度。条件好时,放养密度可掌握在8~12万尾/亩,最高不超过16万尾/亩。
投喂管理
控制投喂量,避免水体中有机质过多,导致水质恶化。若水质开始恶化,应减少投喂量或暂停投喂。
水质监控
定期检查水质,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等指标,确保水质稳定适宜。
若水质出现恶化,如溶解氧不足,应及时增氧,并采取措施改善水质,如换水和使用生物制剂。
底质改良
定期进行底质改良,如使用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剂,以减少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促进有机物的分解,保持池底清洁。
疾病防治
定期对虾体进行检查,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并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疫苗或生物制剂增强虾的免疫力。
收获
根据虾的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收获,通常在养殖周期结束时进行捕捞。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养殖乌虾,提高养殖成活率和产量。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检查和调整养殖管理措施,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养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