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麝香的养殖主要包括选场、圈舍建筑、饲料管理、繁殖和疾病防治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养殖技术要点:
选场
养殖场地应选择气候湿润、凉爽、温差较小的山区或半山区,地势高、干燥、平坦宽敞,便于排水,坡度较小,土壤较为坚硬。
附近要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供麝食用,或有良好的人工饲料基地保证饲料供应,有充足良好的水源供应,交通方便,保证养麝场与外界的良好联系。
为减少疫情发生和保证养麝场的安静,养麝场距居民区、牧场、矿山、工厂、学校要求2公里以上,不要利用各类旧养殖场,尽量避开可能污染源。
圈舍建筑
圈舍有圈养和笼养两种方式。麝圈要求坐北朝南、通风透气、冬暖夏凉。每栋圈内可用铁丝网(或木板、竹板)隔成若干个4~5平方米的单个小圈,小圈墙上正中距地面80厘米左右处开一个长宽各80厘米的窗口(安上木窗),窗台宽35厘米左右,可供麝躺卧之用。小圈各设三个门,通向运动场的门,饲养员进出的门和各小圈间的门。运动场可以几个小圈共用,也可为每个小圈单设。运动场内距围墙(或围网)适当的位置上最好植树并埋设一根斜撑(与地面成45度左右的夹角)的长木杆,为麝提供荫凉场地。
单养笼的规格通常是:长2米、宽1米、高1米。笼中间有隔门,正面有小门便于给饲。笼子可用竹、木制作。笼养适用于初捕麝、育成麝、病麝的饲养。因麝窜跳能力强,在修筑全场围墙和圈舍围网时,一定要求笔直,一般高2.8~3米。可用砖砌成或铁丝网围。砖墙顶部须用砖瓦覆盖,向内突出30厘米左右,以防麝窜越逃跑。
饲料管理
麝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食性范围广泛,包括木本植物的鲜枝、嫩叶和草本植物的嫩叶等。
日粮配方示例:玉米面15%、豆饼粉20%、皮20%、高粱面15%、大麦渣27%、骨粉2%、食盐1%,干湿投食皆可。
每日投喂2~3次,2~4月龄的幼麝每头每天定量为70~80克;4~6月龄的幼麝每头每天定量80~100克;6~12月龄的麝定量为每头每天100~130克;1岁以上的麝定量为每头每天150克。此外,4月龄以内的幼麝每天应保证提供200~250克的青草、菜叶。饲喂必须严格定时。
繁殖
麝长到12月龄时即有性行为,但初配时以满20月龄为宜。
麝在每年10月份至来年的1月份配种,5-6月份产仔。
从每年的8月份起要开始加强地母麝的饲养管理,使母麝在配种期后仍能保持中等肥瘦的健康体况。
母麝在发情期内,表现为尿频、不安、来回走动、到处嗅闻、阴门红肿呈粉红色,并有粘液流出,这时母麝愿意接近公麝,并主动作出迎合动作。配种后,公母要及时分开,防止母麝受孕后公麝继续爬跨,造成流产。注意观察,发现有重复发情的母麝,应进行重配。母麝妊娠期为6个月,每胎产仔2-3只。
疾病防治
人工养麝必须保持圈舍、笼舍干净,所用饲具要定期消毒。
要按公母、大小和身体强弱等状况,分圈饲养,合理搭配饲料。
注意观察麝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制定合理的巡查计划,做好预防工作。
环境管理
麝舍通常由运动场和窝室两部分组成,运动场是供磨活动的场地,其面积以每头占地15~20米为宜,场内为水泥地面,周围以2.5米高的铁网圈围,可不封顶,还要种植适量的乔木和灌木。窝室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