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槽的调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解毒
使用解毒绿水宝瓶消除水体中的毒素和有害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毒素,以及药物残毒和重金属残毒。解毒后,再使用有益活菌或进行肥水调理处理,效果明显。
添加微生物
前期肥水不宜过浓,1米左右水深以水透明度30-40公分为参考。透明度超过40厘米时追肥,低于30厘米时补菌培养有益藻类。中后期透明度比前期少10厘米来调理,透明度过低(10厘米内)时,下重菌分解水体有机物,尤其是光合细菌。常用的菌制剂包括复合菌、肥水利生素、枯草芽孢杆菌纯粉、高浓EM菌种和乳酸菌等。
改底
前中期一个星期使用一次底改剂,后期5~7天一个周期,交替使用各类型底改。产品搭配方式包括底部返肥护底、黑臭、消热提氧化性、抑菌氧化净底等。
定期加注新水
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每7天-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厘米-20厘米。在池水恶化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
定期搅动底泥
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间接控制水质变化。一般每10-15天搅动一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
使用增氧机
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其中以叶轮式最好。开机增氧可使水体对流,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气体。注意在晴天中午开,阴天要在清晨开,阴雨连绵天气应在半夜开,每次开机时间为1-4小时。
适当追肥
适当施肥可以使浮游植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供养殖动物食用,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体的营养盐和氮磷等元素,形成物质循环,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从而改良水质。
使用生物制剂
通过引入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来分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防止池塘pH值过高。
化学调节剂
可以适量使用酸性调节剂来调节水体的pH值,但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例如,使用水体安先锋等含有果酸、有机酸和解毒因子的产品,快速调节pH值,分解藻毒素,解毒调水。
加强换水管理
定期换水,保持水体的清洁,稀释pH值过高的水体,调节水体的pH值。换水时,要注意新水的质量,避免将污染水源引入养殖池塘。
调整养殖密度
根据养殖池塘的面积和水质状况,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避免养殖密度过大,防止代谢产物积累,破坏池塘环境,导致水体pH值失衡。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调节养殖水槽的水质,保持水体清洁、稳定,为养殖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