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胖子菌(大肥菇)的关键步骤如下:
选择菌种
选择适合的菌种是成功种植蘑菇的基础。了解菌种的营养价值和生长习性,选择经过试验证明的优良菌种。
准备土壤
蘑菇喜欢透气性和保水性高的土壤。可以将蘑菇土、腐殖土和园土按照6:2:2的比例混合,然后暴晒杀菌。
播种
在肥菇播种前应对培养料进行翻格,待料温降到32℃以下就可以播种。播种量应比双孢蘑菇用量要大一些,麦粒菌种每瓶播0.6平方米,播种的方法是将2/3的菌种播入料层中,1/3的菌种撒播在料面上。播种后用木板轻压料面,让菌种与培养料接触紧密,然后盖一层废报纸保湿。
覆土
一般播种后20天菌丝长满料面即可覆土,覆土厚度一般为3厘米左右,较双孢蘑菇略薄。覆土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覆土压实料面,第二次覆土要求厚薄均匀。覆土后要加强通风换气,1周后当土缝中出现有气生菌丝时,开始覆第二次土。覆土后开始调水,使土粒的含水量达到25%左右。
出菇管理
尽管大肥菇耐高温,但从覆土至开始采收约需要20天,两潮菇的间隔时间为10~12天。当覆土层水分调节到位后,首先要求菌丝迅速长上土层,并能使菌丝穿土。管理上采取紧闭门窗、开启屋上天窗的方法。当覆土14~16天,菌丝已在土粒长好,即可促使菌丝结菇。具体操作是在夜间进行通风,打开所有的门窗,白天开启部分门窗,连续喷3天,其次是每天喷水两次,每次喷水每平方米0.9千克左右,并保持菇房的相对湿度在85%~90%。
环境控制
蘑菇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应保持在23~25℃,湿度保持在95%左右。注意避免高温和积水。出菇期需要一定的新鲜空气,但在较高二氧化碳浓度下也能生长,并能提高对引起死斑病病毒的抵抗力。
病虫害防治
保持种植环境的清洁,及时清除病害和虫害,以保障蘑菇的健康生长。
日常养护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每天喷洒土壤表面以保持微湿。注意通风,避免直接风吹。每隔1-3天浇水一次,如果温度过高则需要增加浇水频率。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胖子菌。建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以确保养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