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海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海底沉笼养殖
选择潮流通畅、风平浪静、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海区。
用粗钢筋制成网笼,可为圆形或长方形,外罩网衣,内放若干石块(3公斤~5公斤/个)。
放养密度为3厘米~5厘米参苗200头~300头/平方米,饵料为人工配合饵料或海带、鼠尾藻等,根据情况可3天~5天投喂一次,也可一周一次。
日常注意网衣的破损情况,并根据海参生长的快慢及时疏密。
虾池养殖
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瓦片、石头、旧轮胎等作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
幼参投放密度为体长5厘米左右,每亩投苗3000头~5000头。
海参以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饵料。同时,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或投喂鼠尾藻、裙带菜、海带等藻类。
虾池的水深应保持在1.5米~2.0米,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海参顺利夏眠与越冬。
严禁施用化学消毒药品、向虾池排放油污等以防参体自溶。另须注意池水的温度、盐度,纳水时要密切注意参池周围的水环境,保证池水的日交换量在10%~15%。
海上筏式养殖
海区潮流畅通,无大的风浪侵袭,无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
养殖时一般采用鲍笼、扇贝笼、塑料桶养殖,并大都与鲍混养。
参苗体长为5厘米左右,密度为200头~300头/平方米,吊挂水层在5米-8米之间,笼间距为3米~4米。
饵料为鼠尾藻、海带或人工配饵。应随着参个体的长大渐疏密度,并随时检查网笼的破损程度。
在台风或风暴潮来临前要及时将笼网下沉,以免造成损失。
潮间带垒石养殖
利用潮间带依地势特点,用钢筋水泥筑坝,坝内垒石来养参,坝的高度要根据潮位来确定,在坝地要留有排水孔,方便自然排水。
养殖密度在每亩10000头5cm左右的幼苗。
同样投喂人工配饵和海带等藻类。
工厂化鲍参混养模式
这种模式结合了工厂化养殖和海参养殖,具体细节较少,但通常涉及高效的养殖设施和严格的管理。
建议
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根据养殖地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养殖方式,如海底沉笼养殖适合内湾海区,虾池养殖适合中小型养殖规模。
注重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更换水,确保池水的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适宜海参生长。
合理投喂饵料:根据海参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惯,选择合适的饵料和投喂频率。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养殖设施,及时修补网笼,防止海参逃逸和疾病发生。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提高海参的养殖成功率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