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泥鳅时,水深的调节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季节变化、养殖方式等因素灵活调整。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池塘饲养法
初期:放养前先清池,池底铺20厘米左右脂泥,水深40—50厘米,施肥培育肥水,然后投放鳅种。
中期:随着泥鳅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后期:当泥鳅长达20厘米左右时,即可捕获上市出售。冬季应增加池水深度,并在池角施人牛、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
稻田饲养法
初期:在每年的早、中稻插秧后放养,每平方米水面投10—12毫米鳅种30—50尾,水深保持在40-50厘米。
中期:在夏季水温高时或干田时,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7平方米、深50—60厘米的鱼坑,作为泥鳅栖息地。
后期:到割稻时可捕捞,每亩约可产成鳅量25—35公斤。
塑料大硼水泥池养殖法
初期:建池条件,水泥池面积以100~150平方米为宜,池深1.2~1.5米,距池底30厘米处设排水口,并安装防逃设施,池水深0.8~1米。
中期:放养前10~15天对鳅池进行清整消毒,7天后,加水20~30厘米,每平方米放入畜禽粪肥0.3~0.5千克,然后加水至40~50厘米。
后期:泥鳅入池时,防止温差过大,以免造成泥鳅感冒而引起死亡。饲养中,应注意施肥,每隔4~5天向鳅池泼洒粪肥1次,每平方米50~100克,保持水体透明度15~25厘米,并及时换水。
规模养殖
初期:如果是养殖本地泥鳅则需要的水深会低一些,正常情况下水深有1米到1.5米就已足够了。如果养殖台湾泥鳅则对水深要求高一些,一般要求水深在1.5米以上。
中期:在夏季高温季节里,这时泥鳅生长快、吃食多,这样水质变化也快,加之水温高塘里的泥鳅易出现不适。在这种情况下则建议将塘里的水位加到最深,水位深了之后,塘底层的水温会低一些,这样也利于泥鳅生长,同时水位深了之后,塘里水体中的总氧量增加,这样在养殖过程中泥鳅也不易出现缺氧。
后期:到了冬季,如果要准备将泥鳅过冬,则同样要将水加到最深入,这样底层水的水温高一些也利于泥鳅越冬,等到了春季,这时水温处于上升时期,为了让水温快速回升、让塘里的泥鳅早些出来吃食,这时可以将水位适当降低一些。
建议
定期检查水位:根据泥鳅的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定期检查并调整水位,确保泥鳅生活在适宜的水深环境中。
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并使用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以利于泥鳅生长。
合理投喂饲料: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合理选择饲料,并控制投喂量,避免浪费和水质污染。
做好防逃工作:在养殖过程中,要防止泥鳅逃跑,确保养殖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养殖泥鳅的水深,为泥鳅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