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养殖水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饲养池的建造
池塘、沟渠、水田经改造后均可作为放养池。人工建造的饲养池池埂高1.8米、水深0.8~1米、宽3米,长度应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种蛭可放20公斤左右。
为便于水蛭栖息,池底可放些不规则石块或树枝。有条件的最好用三分之一的面积种茭白、莲藕、水草、蒲草等,作蚂蟥栖息场所。在与水面相平处设排水、进水口各一个,并用网布拦住,以防水蛭外逃。
新开池还要投放一些牲畜粪水以培养浮游生物、调节水质和提高池底腐殖质含量。
日常管理
保持良好的水质,严防农药、化工品污染水源,且不能用碱性太重的泉水。水温过低的井水必须经过一定的流程,待温度升高后才能使用。
夏天高温季节,为避免因池水温度过高而导致水蛭生长不良,应在池边种些遮阳植物,并经常换水,使水温保持在15~30℃。
水蛭食性粗放,螺类、贝类、草虾和动物血液皆可用作饲料,但投喂时不宜过多。水蛭繁殖快,再生力很强,5月初至9月为其产卵期,经16~25天即可孵出幼蛭。如饲养得当,每条幼蛭每月可增长2厘米左右;如池内营养丰富,饲养密度合适,水质环境好,到秋后即可养成成蛭。
成蛭的加工
捕捞后洗去污垢,用石灰水或白酒将其闷死,或用沸水烫死。随后用线穿住一头,并将其身体的一端拉长成狭窄条状即可。成品水蛭以大小整齐、黑棕色为佳。
养殖模式选择
土池散养:投资少,管理粗放,个体大,成活率低,捕捞成本大,总体产量低。
鱼塘网箱养殖:方便管理,利于捕捞,产量较土池有提高,投喂不便,投料必须下水,容易把水弄混,容易败坏底质,高温季节容易诱发疾病。
水泥池养殖:排灌方便,消毒彻底,养殖前期升温快,有利于饵料的投喂;造价太高,底部不透水,高温季节底质易腐败,高温季节雷雨后应激很大,容易造成生病死亡。
微流水水槽网箱养殖:水槽宽度3米左右,长度按场地而定。水深控制在40公分内,内设网箱上面覆盖遮阳网,每天保持水槽4倍水体的换水。水草均布,占总面积的50%,水质稳定,便于管理,产量稳定在1500斤以上。
小网箱超高密度养殖:适合于养殖经验丰富的养殖人员,网箱直接在水体中,不接触池塘底部,产量稳定在每平米8-10斤,是未来水蛭养殖的发展方向。
养殖环境准备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水质优良的地方建池。根据养殖规模的不同,可选择池塘、稻田、水泥池、沟式或缸式养殖。对于初学者,推荐从沟式或缸式养殖开始,待掌握一定技术后再扩大规模。
池塘养殖: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对角设置排水口和进水口,池底铺设石块或不规则的石块以便于水蛭产卵和栖息。同时,需建设防逃沟和土台,以提供水蛭栖息和遮荫的空间。
沟式养殖:在房前屋后挖沟,宽2-3米,深1米,长度不限,保持0.6米水位。放苗前需用生石灰消毒,并在池中放置石块、瓦片等供水蛭栖息。
缸式养殖:可使用水缸、大塑料盆、木盆等容器,底部铺放瓦片及几棵水草,加盖尼龙网盖以防逃。
种苗选择
水蛭的种苗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