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念是一个汉语成语, 指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其中,“恻”表示悲伤,“隐”表示伤痛,因此“恻隐”联合起来就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其中孟子提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强调了恻隐之心是人所共有的本性。
恻隐之念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看到别人受到苦难时,内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情和怜悯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道德情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在许多情况下,恻隐之念可以促使人们采取实际行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1. 在候车室里,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使人们产生了恻隐之念,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2. 看到那个因车祸受伤的孩子,他的恻隐之心被深深触动了,立刻决定送他去医院。
3.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恻隐之心,去关心和帮助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
通过这些例句,我们可以看到恻隐之念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去帮助他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