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在硼同位素的研究和分离技术方面曾取得过一些进展,但相关技术的成熟度和产业化进程存在争议。以下是一些关键信息:
技术转让与产业化争议
2012年7月,天津大学一个技术团队将其研发的硼同位素分离技术转让给河北邯郸商人王增良,王增良投入两亿六千万后,发现天津大学在2014年6月的专家论证中认为该技术不成熟,不具备成果产业化的充分条件。
技术合作
2012年,卡布尔公司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合作,张卫江教授和徐姣博士作为项目联系人,合作生产硼同位素产品,卡布尔公司投入2.6亿元。
技术论证
在庭审中,天津大学出具了一份专家意见书,认为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尚不成熟,不具备成果产业化的充分条件。
应用领域
硼在自然界中有两种稳定的同位素10B和11B,分别具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如10B用于军工和核电领域,11B用于电子特气。
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研究探索了工业化学交换精馏法分离硼同位素的性能,并建立了分离过程的稳态数学模型,为工艺设备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天津大学在硼同位素分离技术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技术的成熟度和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建议相关企业和投资者在考虑投资前,仔细评估技术的可行性和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