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注疏主要涉及对《大学》这篇古典文献的注解和疏解。《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大学的宗旨、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关于《大学》注疏的关键点:
大学的宗旨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明明德
明明德是指显明其至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指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道所先后,则近道矣。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些注疏内容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步骤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