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中涉及的经济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需求与供给
市场需求:指市场对某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有两个必要条件:消费者有此需求及消费者有购买能力。
影响需求的因素:价格、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等。
供给量与供给的变动:供给量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通过市场实现,二次分配通过税收、社保等途径进行再分配,三次分配基于自愿原则和道德准则,通过慈善、公益等方式进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税收、国有资产收益等)和财政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紧缩性财政政策用于抑制通货膨胀,如减少政府开支、增税等;扩张性财政政策用于刺激经济增长,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
货币政策: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等手段影响宏观经济活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都是货币政策的工具。
宏观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不同生产阶段和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变化。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特征包括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计划经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运行,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货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
国际经济关系
世界贸易组织(WTO):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WB):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分别负责国际货币合作、金融稳定与援助等。
这些知识点在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建议考生通过阅读相关教材、政策文件及模拟试题等方式,系统复习和巩固这些经济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