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学专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据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过去12年,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达到2.1万个,同时撤销或停招了1.2万个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特别是在今年,本科专业进入了密集调整阶段,不少曾经的“热门专业”因无法与市场经济发展匹配而被逐步撤销。
具体到高校,四川大学拟撤销音乐学、表演、动画等31个专业;兰州大学拟撤销药物制剂、中药学、教育学3个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拟撤销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专业。此外,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院校也纷纷加入这场调整潮,撤销如汉语言、金融工程、广告学等传统专业,而新兴的人工智能、环境科学等热门专业则应运而生。
这次专业调整的背后有国家政策的深刻影响。2023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指出到2025年,需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并新设符合新技术和产业需求的学科;同时,要淘汰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传统专业。
这一轮专业调整不仅改变了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影响了无数考生和在校学生的未来选择。一方面,新兴专业如人工智能、环境科学等受到热捧,但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缺乏必要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的情况下,盲目设立专业,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尤其是地方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求职竞争已显现出供大于求的迹象。
总体来看,今年大学专业的洗牌体现了教育体制对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快速响应,旨在使高校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这种快速调整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部分专业的盲目设立和师资资源的不足,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