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的行为分析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在幼儿园中,特别是年纪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尤为明显,一般表现为咬伤其他小朋友,推搡或踢打其他小朋友。
稍大一点的幼儿会采取语言上辱骂加行为上的攻击。另外,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更突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去报复对方,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幼儿自身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身心发育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管控自己的情绪,也不会与人相处与交往,想得到某个东西或者自己认为是自己的东西被他人占有的时候,就会用攻击性行为去反抗。
2.家庭原因在幼儿时期,家长的娇宠放纵,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三、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良好的性格养成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危害,必须予以纠正,通过早期合理的教育预防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正确看待,给予幼儿更多的包容与温暖,积极引导幼儿正确发泄情绪。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同时,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以此来引导幼儿通过从事此类活动来转移注意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与分享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让没带玩具的幼儿和带玩具的幼儿一起玩,体验分享的快乐,并合理分配材料和场地,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秩序。另一方面,与家长形成合力。教师要引导家积极改进育儿的观念和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分享,并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培养幼儿正确交往的态度,教会幼儿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绝不姑息迁就。
- 其他回答
-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引发其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从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两个角度分析。
生理层面:
第一,由于幼儿缺陷,例如特殊儿童等特定群体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第二,由于幼儿身体承受巨大的痛苦,例如重大疾病等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第三,由于幼儿在生长发育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重大变化,也可能引发其攻击性行为。
心理层面:
第一,对幼儿不当的教养方式,例如溺爱情况下,幼儿的要求一旦不能满足,会引发其不满,从而对家长、老师或其他人暴力相向。
第二,幼儿长期处在压抑、强制,甚至暴力的生活环境下,正常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容易产生发泄、报复心理,容易引发社会危害。
- 其他回答
-
一)教育方式不恰当。
过分放纵和过分专制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的攻击性的行为。因为过分放纵,会养成孩子自以为是,自我专横的个性特征。他们习惯于大人满足其各种要求,习惯于一切事物都围绕着他转,把他当成“太上皇”来服侍。一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殴打大人。而大人的忍让、放纵,更使孩子学会不断的任性和具有攻击性。这种习性又会带进幼儿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也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