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在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气候因素。
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光、热、水等能量和物质,某地的气候因素往往决定了该地的种植制度。 (1)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 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10 ℃的情况下才能活跃生长,可把日均温≥10 ℃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均温累加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南向北可以分成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另外,还有一个地势高、气候寒冷、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气候区。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如下表所示:温度带范围≥10 ℃的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寒温带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东北部<1 600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1 600 ℃—3 2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3 200 ℃—4 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4 500 ℃—7 500 ℃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热带滇、粤、台的南部,海南省>7 500 ℃一年三熟,水稻 (2)气温的日较差和光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例如,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且沙砾地面热容量小,白天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增温很快,夜间散热也很快,使气温发生急剧的变化,夏季气温日较差非常大;新疆瓜果特别甜与此有很大关系。 (3)水分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 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分布上东南多、西北少。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东部为种植业,西部为畜牧业。大致以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为水田农业,北方为旱作农业。 (4)光热、水分的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热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结合得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因夏季风不稳定,气象灾害频繁。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涝、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其中干旱的影响范围最大。如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但降水较少,易造成春旱;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形成伏旱。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强烈的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归纳】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需兴修水利设施。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强烈,雨热不同期——需解决灌溉问题,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但热量不足,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需解决灌溉问题,有利于优质农产品,如温带水果、棉花等的生产。
- 其他回答
-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优势自然因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气候因素主要从光、热、水等气候要素去分析,光照强,热量充足,且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地形从地势起伏大小去分析,地形平坦利于种植业发展;水源从地表水去分析,临近河湖,可以提供充足灌溉水源;土壤从肥力高低及土层厚薄去分析。
- 其他回答
-
农村老人们经常说\"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来警示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万事不求人。过去,人们物质生活匮乏,农村人家里没有的东西,就要求助左邻右舍,度过生活困难,这也是农村人把邻居关系看得如此之重的原因。那时,农村人每家的生活条件相差不大,人们都很淳朴,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但是,有些邻居在相互借东西的过程中,产生许多恩怨。因此老人们就总结出了\"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来警示生活。而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自己家没有啥了,还是难免向邻居借东西,但比例明显减少,有些东西还是不宜借用,以免结下冤恨。
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家里的农用车或小车最好不要借人。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基本家家都有农用车或小车,有时乡邻来借用,不借吧,乡邻关系弄坏了;借吧,万一发生车祸矛盾滋生。面对这种情况,与其得罪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实在碍于情面,那就自己开车去帮忙。农村人常说,闲车少坐,闲话少说,在农村发生这事太多了。邻居出于好心开车带大家逛集,结果在半路上发生意外事故,有些人不管不顾翻脸不认人,坐车人找开车人的麻烦,甚至大打出手,走上法庭,好心给自己带来祸端,产生终生仇恨。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常见,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二,农村人大年初一早上,水火不出门。
过去,农村人过年,在除夕就把柴火堆满灶房,水缸添满水,这就是农村人所说的大年初一早上水火不出门的习俗。如果你初一早上在人家借水,主人就会以各种理由委婉拒绝你,不给你借水,因为人家觉得新年第一天,就有人借东西,这样“破财”的寓意不好,就觉得这年征兆不好不吉利,在乡村关中家乡这边,这种风俗还在一直传承着。既然是风俗习惯,人们约定俗成,且就遵守吧;但明显的变化是,这种传统风俗在农村已经式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农村的药罐子不能借人。
有一次母亲生病了,在医院抓了些中药,要煎药,家里没有药罐,就试图找邻居家借用药罐,而家里人却在集市上买了一个回来用。长辈说,借药罐就借病,即使药罐借下,药罐及时用了,还不能还给人家,还人家就是给人家带来疾病,寓意不好。母亲说,因此现在农村人生病都给自己家买个药罐,不借别人药罐。其实,这只是说法而已。这主要原因是,过去人们生病都是中药煎熬防治,每个人的病情不一,人们无法辨别,邻居家生了这病,你家人又生了那病,那家又是不同的病。病情不一,防范意识薄弱,这样都在使用同一药罐,这之间的传染病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这就是农村人不能借药罐的最真实的意图。
第四,农村人蒸馍用的酵面。
在北方农村地区,农民蒸馍和面后,都要用酵面来发面,在一些农民的眼中,这个“发”寓意发财。我们注意到,农村人蒸馍都给自家留下酵面,以便下次再用,但有时候临时改变注意,上次留得酵面不够用,就向邻居家借用。过去农村人生活贫困,受传统思想影响,一般人都不会外借,担心带走财气。但现在的农民已没有这么多讲究,这种传统习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经济的宽裕,已经被遗留在了历史的角落。
- 其他回答
-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弊: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1)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平原—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山地丘陵——发展林业(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利:多旱涝灾害;冬春季降水相对较少,且会受低温影响。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小麦、玉米),二年三熟、一年一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降水相对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足,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地中海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利:全年降水均匀,气温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
不利: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
5、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林业。
6、热带沙漠气候——利:光热充足,在有水源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不利:全年干旱。典型:A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滴灌技术;B埃及的棉花种植,长绒棉
5、热带草原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较充足,可合理发展种植业,但干湿两季的特点易带来旱涝灾害。
6、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不利影响: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
不稳定。
7、高原气候——高原畜牧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青藏高原河谷种植青稞。
不利:热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