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宫廷里后妃格格脖子上围的白色围巾叫什么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看清朝的宫廷剧,我们都看到清朝后宫的女子,都要带一条白色围巾。
其实,这个物品正确叫法应该是“龙华”,是清朝女性服饰上的一种配饰,大多是用绢、绸等制作而成的。通常情况下,龙华有两寸左右的宽度,在佩戴时,一头要掖进大衣襟里,另一头则自然下垂。为什么要佩戴这样一条龙华,是基于满族的传统服饰的设计,无论男女都是没有领子的,这条龙华就相当于一条假领子,用来遮盖衣服脖颈处露出来的皮肤。而早前,清朝还没有成立时,满族人都是骑在马背上的,为了在战场上能够行动自如,不受衣服领子的束缚,使行动更加轻快敏捷,所以他们的衣服都设计成了无领的样式。在皇宫中,只要是后宫的女眷,都必须佩戴龙华。它最大的一个作用是为了区别身份。虽然后宫的女眷都会佩戴龙华,但是每个人的龙华都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宫女所佩戴的只是那种朴素的龙华,而你的身份越高,所佩戴的龙华也是更加的华美。不论是材质,还是长度上都会有区别的。而且身份越高的女人,所佩戴的龙华上边的图案也会更加的精美。宫女一进宫就会教她如何辨别身份,而龙华就是依据之一。前边说过不同等级的人,所佩戴的龙华也是不一样。而龙华上边的图案都有严格规定,不是说你喜欢梅花就在上边绣一朵梅花。每一个图案都对应一种身份。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慈禧的老照片里面,她的围脖上面的绣的花纹就非常的富贵。龙华除了有衣领和装饰的功用之外,在清朝后宫里,还有地位和等级之分,位分高的妃嫔,佩戴的龙华除了更宽更长之外,还会有绣花和字样,绣花和字样个数增多意味着位分更高,宫女通常只准许佩戴纯白色的龙华,妃子就可以绣上一些花花草草了,比如牡丹等,但是在花朵的数量上还有讲究,只能绣几朵,皇后娘娘可以多绣一些,它还有第二个作用。而这个作用就是用来保暖的。我们知道清朝服饰可不像是咱们今天这样的衣服,都有领子。他们的衣服没有领子,冬天的时候,天气很冷,脖子就会受冻。而他们那个年代可没有我们今天很是精致的围巾,所以精美的龙华就可以替代围巾,冬天的时候会用一些皮草做的围脖来代替华龙,起到保暖的作用。除去保暖作用,还有最后一个作用。清朝并不如唐朝开放,在清朝对女子的要求很是严格。在史料上记载,说是女子不能出阁,而且一旦被男子碰到,就必须嫁给这名男子。正是因为如此,再加上清朝的衣服不像是我们今天的衣服那样有领子。衣服没有领子的话,脖子就会露出来。如果女子的脖子露出来,这在当时男人看来是非常无理的,更是难以接受的。为此有人便设计出龙华,用龙华来遮挡脖子,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后来约定俗成,后宫的女人便把这个传统继成下来。到了清朝晚期,便开始出现有领子的衣服,所以龙华的使用率便大大降低,但并不代表没有人使用,有时候女性穿了没有领子的衣服,还是会再佩戴上。清朝的龙华盘领就好比现在的丝巾,不管怎么说围在脖子上又好看又保暖,可是在封建社会下,这却是等级的象征。
- 其他回答
-
应该是叫盘领。
- 其他回答
-
“龙华”,也被称为“领子”、“领巾”。
通常以白娟为之,宽为数寸、长达数尺,使用时围系于颈项,挽结下垂。
载涛等《清末贵族生活》中有记载“(氅衣、衬衣)不用卷领,以围脖手绢代之。”这个“围脖手绢”便是那条织物。
当然,除了这种“领子”外,还有一种叫做“领衣”的硬领,俗称“牛舌头”,起到的也是领子的作用。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四章第二节:“冠与服之外,尚有冠上的花翎,朝服上的披领,颈间的硬领和领衣,挂的朝珠,腰间束的带及靴等。”
不过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固定衣领的出现,这种“领子”也就不再使用了。如果仔细看那些清末的老照片也会发现,如果女装上没有领子的都围着“领子”,而有固定衣领的都不围。
发展到后来,穿旗袍的时候也是要围的,只不过不再使用这种条形编织物,而采用了丝巾之类的予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