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两个字的由来
问题描述
语文两个字的由来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 精选答案
-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 其他回答
-
可以追溯到《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中的“文”,意为教育、学问,后来发展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文化教育。而“语”则是指说话的意思,两者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语文”这个词,指代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延伸来说,语文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传承了悠久的文化传统,而且对于个体的思维、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其他回答
-
语文两个字本意是指语言文字,源自于《周易》中的“文言之道,存乎辞。”具体来说,“文言”即文学,与“辞”即语言相对应,因此“文言之道”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的学问,简称“语文”。同时,“文”字也和文字有关,因古代把文字称为“文”或“书”,因此可将“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