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诸侯国如何扩大自己的领土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东周之所以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也就是诸侯相互吞并,周天子的存在感越来越低,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诸侯通过兼并周边小国,实力越来越强,而周天子的实力自从东迁之后就已经无力对诸侯国进行有效约束了。
西周建立之初实行了分封制,建立了“八百诸侯”,但当时的诸侯国其实规模都是比较小的,本质上也就是小城邦。每个诸侯国的规模都很小,无论是管理的范围,还是国家机构,规模都很小,大致就是今天的县的规模。人口当然还远不如今天一个县的规模大。所以,西周时候的诸侯国一开始只能在城、邑里面,这些城邑里面的人被称为国人,外面的人被称为野人,诸侯国能够有效管理的,也就是城邑里面的国人,外面的野人他们也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管理。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这些城邑里面的诸侯国就开始强大起来了,逐步在原本的城邑之外,原本属于野人的地带修筑一些新的城邑作为据点,并且按照自己的模式建立政治秩序,最后逐步将原来的野人也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西周分封之处的诸侯其实就是个城邑,而到西周晚期的时候,各个诸侯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对自己周边的野人的征服,建立起了有效统治,这些诸侯国也就成了既有城邑,又有城邑之外的乡村地区的国家,也就是从城邦国家变成了领土国家。平王东迁就是因为周天子在关中地区已经无法立足,迫不得已东迁。而东迁之后处于各个诸侯国势力范围的夹缝之中,不仅无力有效控制各诸侯国,甚至连自身的生存都很困难。这就是周天子与郑国之间的战争所反应出来的问题。进入东周之后,各个诸侯国已经完成了对自己的领土范围内的开发和控制,从城邦国家变成了领土国家,如果还要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当然就只能进攻和兼并自己周围的邻国。春秋时期就是这个过程,大量的诸侯国被消灭,在竞争中胜出的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到春秋晚期,秦、楚、齐、晋、燕成为在竞争中胜出的主要强国,原来处在这些强国之间的小国基本上都被消灭了。所以,到春秋晚期,秦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主动进行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晋国则在国内几个大家族的争斗中,分裂为赵魏韩三家。在这些春秋战国之交的霸权国家中, 除了燕是从西周分封之初就一直延续下来的之外,其它的秦国、楚国、齐国和晋国则分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说明他们的崛起过程中,地缘优势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每个地缘政治板块只剩下了一个国家。
- 其他回答
-
西周的诸侯国扩大自己的领土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就是因为有功而被西周王室赏赐土地,从而使自己的领土面积扩大,达到扩张的目的,而西周后期王室土地减少,只剩京畿之地也有这个原因。
第二种途径就是互相攻伐,灭别国而占领别国从而使自己的领土扩张。
- 其他回答
-
第一,周在灭商之前也就是西部地区的政权,灭商之后也无法控制其他的广大地区。所以一开始就实行分封制,以有效控制。通过分封功臣、宗族和古帝王之后来达成这一目的。
另周的子弟所封皆是交通要道和经济农产区。所以能更有效控制。
第二,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有不大顺畅。地区有变,如果向中央报告是来不急了。分封制可以让封王有军队,有行政和经济权,使地方事务便宜行事。在当时是个好的方法。
- 其他回答
-
一是对较远的民族方国实行加强联系的政策,也就是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不断扩大周王朝的声威。
二是对近邻方国多采取征战政策。这一方面是扩大疆域占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付周边方国的侵扰。西周王朝对外战争频繁,规模很大。
- 其他回答
-
西周王朝的疆域是辽阔的。但在域外更为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存在着众多的民族方国。史书载“春秋时尚存千二百国”。那么西周时期是多少,无法具体考证,但肯定比此数庞大得多。对于如此众多的民族方国,西周王朝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政策:
一是对较远的民族方国实行加强联系的政策,即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不断扩大周王朝的声威。在今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如吉林的骚达沟、土城子等处考古发现不少青铜器和陶器、石镰、卜骨与中原制品十分相似,这说明周文化对边远地区的影响。
二是对近邻方国多采取征战政策。这一方面是扩大疆域占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付周边方国的侵扰。西周王朝对外战争频繁,规模很大。如,武王灭商后的很短时间,曾征伐99国,斩首177779个、俘虏310230人,同时迫使652个方国臣服。康王时对鬼方的一场战争,抓住3个酋长,俘虏13801人,斩首3800多。而在此200多年的征战中,周对楚、对犬戎的战争延续时间最长,规模也最为浩大。
楚是西周王朝的南面劲敌。楚族在商时得到长足发展,后建国于长江中游,活跃于东接群舒、西北临群蛮、西南为百淮、东北是邓国的广大地域。周成王时为利用楚抵抗“南蛮”各族的袭击,曾与楚建立联系,并遥封楚国为子国。但又始终不把楚作一般诸侯国看待,在一次诸侯会议上竟派楚王充役使,不让与会。
与此同时,周为扩大疆域,特别是为掠夺南方的铜等金属资源,不断发动对楚战争,起初连年获胜。这一切,激起楚人的僧恨和反抗。昭王十九年,周王亲率六师伐楚,结果全军覆没。据说,昭王南渡汉水时,坐上当地人用胶粘起来的一艘大船。船到江中,粘胶溶化,船体散架,昭王等被活活淹死。楚军乘机出击,将昭王带去的六师人马打得七零八落。从此,周王朝失去了对楚国的优势。
到周夷王时,楚国国君熊渠自立为王,并立长子康为句覃王,居今湖北江陵;立次子红为鄂王,居今湖北鄂城;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中华大地出现周、楚南北对峙的新格局。
犬戎是西周王朝的最大外患,双方之间的战争贯串西周王朝的始终,互有胜负。西周取得的一次最大胜利是穆王西征犬戎,俘虏五王,强迁部分族人于太原附近,并得到犬戎进献的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和一把宝刀。穆王得意非凡,开始乘胜进行极富传奇性的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