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1.黄瓜霜霉病 育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为害叶片时,真叶染病最初出现浅黄色小斑点,扩展后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病班,从下部叶片开始枯萎,湿度大时病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需层。
发病初期用1:0.5:(240-~30)倍(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波尔多液喷雾防治。喷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倍液;5天喷1次,连喷2-3次。 通过选用抗性品种、种子处理、科学的栽培与田间管理,可有效地防止霜霉病的发生。生物农药防治,如冬季栽种如铺黑色地膜,可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发病率。防治过程中如病斑呈黄色干枯状、病斑背面霉层干枯或消失,则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2.黄瓜灰霉病 主要危害花、瓜条、叶片、茎蔓。一般从凋谢的雌花侵人,起花腐烂,出现灰褐色霉层。病菌扩散后,小瓜条变软、腐烂、菱缩,病斑先发黄,后长出霉层,并逐渐变为浅灰色,病瓜停止生长,最后腐烂脱落。叶片上多形成直径20~50毫米的褐色病斑,边缘明显,病斑有少量褐色霉层。茎蔓发病后瓜蔓易折断、烂秧、枯萎。 选择抗病品种。利用品种自身对灰霉病的抗性,可有效减少施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科学肥水管理,做好配方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合理浇水。浇水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避开阴雨天浇水,同时应控制浇水量。加强通风透光,保持棚膜表面清洁,增强造光性:合理密植,减少荫蔽,改善透光条件:适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上午要保持较高的温度,使棚顶露水雾化。下午延长放风时间,夜间(特别在后半夜)应适当增温,避免植株结露。及时清除残技、落叶,集中处理,防止病菌再次侵染。
3.黄瓜白粉虱真菌性病害,病叶表面像撤了层白粉似的,以后变成灰色,并产生黑色小粒(病菌闭囊壳)。大棚裁培从苗期就可发病,露地栽培的在梅雨过后发生多,此病成为叶枯的主要原因。在温暖地带,仅分生孢子就可完成侵染循环。在晚秋时形成闭囊壳越冬,作为翌春的传染源。可采用高温闷棚、选择抗病品种等进行防治。
4.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病菌侵染黄瓜后,叶片感染后,先是产生水浸状小斑点,渐渐扩大成淡黄色、受叶脉限制的有棱角的病斑。受害茎、叶柄出现绿色水溃状软腐。果实上形成暗褐色的凹陷斑点,分泌出乳白色汁液,汁液凝固后呈胶状附在上面,高湿时果实软腐。 种子带菌率很高,播前应对种子消毒。受害茎叶应谨慎处理。夏季灌水后密闭大棚,有利于防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可在发病初期用1:1、200倍(硫酸钢、生石灰、水)的波尔多液喷雾1~2次进行防治。
5.黄瓜枯萎病 病株先从下部叶开始调萎,随后向上发展,最后全株枯萎。病株从近根部的茎上溢出红褐色树脂状物,有些地方长出白霉,并分泌出淡红色黏质物。茎的变色部位萎缩,有纵裂,切开病茎可见导管使为揭色。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可作为传染源,种子消毒或用南瓜作粘木嫁接栽培可防病。枯萎病病原具有很多形态特征相同、但对不同瓜类致病性不同的生理型,如黄瓜枯费病菌可侵染甜瓜,但不侵染西瓜、丝瓜等,主要通过嫁接进行防治。
6.菌核病 大棚黄瓜的主要病害,茎秆、果实均可受害。果实染病后初为水浸状腐烂,表面长出白霉,以后长出黑色鼠粪状菌核。该病的发生与灰霉病类似,从老的花瓣、水分易积存的部位发生,花瓣落下附着的部分最易发病,与灰霉病的区别在于有白色棉絮状霉和菌核。用不能透过紫外光的黑色薄膜或老化地膜覆盖栽培,可阻止病菌孢子萌发。主要采用种子消毒处理和基质消毒处理进行防治。
7.黄瓜白绢病主要危害近地面的茎和果实。茎部染病初为暗褐色,上面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多呈辐射状,边缘明显,后期生出许多茶褐色、萝卜籽样的小菌核。湿度大时,菌丝蔓延到根部四周或靠近地表的果实,并产生菌核,植株基部腐烂后,地上部茎叶随之萎蔫或枯死。病菌以菌核在土中越冬,来年萌发产生菌丝,从植株伤口或死腐组织侵入。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发病重。主要通过消毒处理和加强设施环境管理如加强通风等进行防治。8.黄瓜黑星病 真菌性病害,黄瓜生长点附近受到病菌侵染时,未展开的叶片上出现暗绿色的水浸状斑点,以后扩大呈褐色,破裂成小孔,病情严重时瓜蔓停止伸长;果实上的病斑为褐色,稍下陷,其上着生黑褐色霉层,幼果向有病斑的方向弯曲。冷凉高湿时发病重。加强设施环境管理。9.黄瓜病毒病 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甜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三种病毒引起,在黄瓜生长过程中,常常混合发生。一般先从上部嫩叶显症,有的出现花叶,有的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凹凸不平,有的产生蕨叶、裂片,发病早,植株矮小或出现萎蔫。病株瓜条表面出现褪绿斑驳,或畸形呈瘤状物突起。由蚜虫传毒,蚜虫大发生时该病发生严重。而大部分病毒可在一些杂草或十字花科蔬菜上寄生,秋季室外的杂草和一些蔬菜又是传毒蚜虫的寄生场所,从而成为棚室内病毒的侵染来源。目前还没有特效防治植物病毒病的药剂,需通过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治蚜防病等综合防治措施预防。10.黄瓜蔓枯病 主要发生在茎、蔓、叶、果实等部位,病斑呈椭圆形或梭形,稍凹陷,后软化变色,茎蔓枯萎,易折断,病部溢出琥珀色胶质物,干燥后为红褐色,干缩纵裂。发病初期用1:0.5:(240~30)倍(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波尔多液喷雾1~2次进行防治11.白粉虱前茬如温室冬春茬栽植油菜、芹菜、韭菜等耐低温而白粉虱不喜食的蔬菜,可减少虫源。用200-500倍肥皂水防白粉虱。另外利用成虫的趋黄性,可在温室内设黄板诱杀成虫。12.蚜虫利用成虫的趋黄性,可在设施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浓度为0.3%的苦参碱植物杀虫剂500~1000倍液可防治蚜虫。可用200~500倍肥皂水防治蚜虫。
- 其他回答
-
黄瓜管理很重要,病虫害更加不容忽视,病虫害是直接影响黄瓜产量和质量的因素。因此想要黄瓜质量好产量高,还是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
主要病害:
1、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其发病部位在黄瓜中上部叶片,在田间观察时应掌握以下要点,每日上午8时左右,看叶背面是否有水浸状、多角形病斑、病斑上是否有灰霉层,若具备这三点可确诊为霜霉病。适宜发病环境是温度16℃-22℃,相对湿度在83%以上。
该病病菌有两怕,怕干燥、怕高温。干燥时病菌3-5天自然死亡。在棚内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把温度控制到45℃进行2小时,在喷施适当的药剂防治,很容易的控制此病。
药剂防治:可用25%吡唑醚菌酯进行杀菌。
2、灰霉病:可为害瓜、叶片和茎蔓。为害瓜条多先侵染败落的花,使花腐烂,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后,再进一步侵染到幼瓜,被害小瓜迅速变软,萎缩腐烂,其上密生灰白色霉层。
叶片发病多为圆形、近圆形至不规则病斑,直径20-50毫米,病斑边缘明显,表面呈浅红褐色,生有少量灰霉。茎蔓受害引起局部腐烂,严重时病茎折断,整株死亡。
药剂防治:采用40%异菌脲、75%百菌清进行防治。每6-7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要求药要喷到花及幼瓜上。
3、白粉病:先在下部叶片正面或背面长出小圆形白粉状霉斑,逐渐扩大,厚密,不久连成一片。发病后期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后变灰白色,最后叶片呈黄褐色干枯。
防治方法:白粉菌对“硫”特别敏感,在定植前按每亩用硫磺粉1.8公斤加锯末或其他助燃剂点燃熏蒸,密闭熏闷一昼夜,可杀死白粉菌,隔3天再熏闷一次,然后播种或定植。在黄瓜生长期间,硫磺粉可减量一半,时间减为一夜即可,隔5-7天再熏闪一次,效果良好。当田间发生中心病株时,要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10%多抗霉素进行防治。
4、病毒病:黄瓜病毒病主要危害叶和瓜。苗期、成株期均能发生。幼苗期发病子叶变黄枯萎,幼叶浓绿与淡绿相间呈花叶状。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节间短而粗,叶片明显皱缩增厚,新叶呈黄绿相间花叶,病叶严重时反卷,病株下部老叶逐渐枯黄。
防治方法:育苗时用遮阳网降温、遮光,远离带病作物。药剂采用40%羟烯吗啉胍、0.5%氨基寡糖素。每7天一次喷施防治。
5、细菌角斑病:幼苗期子叶上产生圆形或卵圆形水浸状病斑稍凹陷,后变褐色于枯。成株期叶片上初生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黏液,干后形成一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状物。
防治方法:采用2%春雷霉素进行喷施防治。
主要虫害:
1、根结线虫:主要为害根部。根受害后发育不良,侧根多,并在根端部形成球形或圆锥形大小不等的瘤状物,有时串生,初为白色、质软,后变为褐色至暗褐色,表面有时龟裂。
防治方法: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收获后田间彻底清除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另外亩施用两吨沼渣可有效地防治根结线虫。有条件的地方在蔬菜采收结束后可种一茬水稻效果更好。药剂采用10%噻唑膦、5%阿维菌素进行灌根防治。
2、白粉虱:白粉虱食性很杂,可危害多种蔬菜。主要以若虫为害,集中在黄瓜叶背面吸取汁液,造成叶片褪色、变黄、萎蔫,严重时植株枯死。为害时还分泌密露,污染叶片,引起霉菌感染,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尽量避免混栽,特别是黄瓜、西红柿、菜豆不能混栽。调整生产茬口也是有效的方法,即头茬安排芹菜、甜椒等白粉虱为害轻的蔬菜,下茬再种黄瓜、番茄。老龄若虫多分布于下部叶片,摘除老叶并烧毁。在温室设置黄板可有效地防治白粉虱。药剂采用5%啶虫脒、20%吡虫啉、4%阿维.啶虫脒进行喷雾杀虫。
- 其他回答
-
答案如下: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十分重要。黄瓜作为重要的蔬菜之一,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包括黄瓜疮痂病、青枯病、霜霉病和黄瓜斑驳病等。这些病虫害会导致黄瓜减产、质量下降、经济损失等问题。为了有效防治黄瓜病虫害,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技术,如早期预防、智能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另外,还需要合理施肥、农药使用和保持土壤健康等措施,综合防治黄瓜病虫害,从而提高黄瓜质量和生产效益。
- 其他回答
-
精准施药 根据病虫发生程度,在必须用药防治时,优先选用高效低毒、剂型先进的农药品种,推广新型生物农药。 选用枯草芽孢杆菌预防灰霉病、白粉病; 选用哈茨木霉菌防治灰霉病。 发病后,可选用烯酰吗啉、氟吗啉、氟菌·霜霉威、氟噻唑吡乙酮、丙森·缬霉威、霜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