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怎样贯穿于语文教学中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1.文本共振:群文阅读项目实施。
因为学习的材料是描写紫藤群文阅读项目,包括白居易的《紫藤》诗、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季羡林的《幽径悲剧》,还有一篇《新海园紫藤花赋》,有历史的诗词、当代的散文和校本的辞赋,场域的紫藤花为诗赋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现场观察的载体。这样文本与文本在互相比对中引发思维共振。
2.资源共振:现场整合学习资源。因为学习内容都聚焦于紫藤,这里提供了“物境”:弧形的紫藤架、半青半黄的藤叶、缠绕向上的藤条,都与学生面对面,诗词文赋中描写紫藤的句子都可以在此得到印证。这里提供了“事境”:语言美项目学习是学生在此要做的一种探究活动,主题明确,方法明确,任务明确,学生“身与事接而境生”;这里提供了“理境”:“理境”的特点是求真,是“思之于心”的深刻之意,学生在这里可以探求紫藤生长之“真态”,如何以“美的语言”来描绘这紫藤之“真态”。“物境”“事境”与“理境”的整合,形成了三种学习资源的丰富性,为“语言美”的认知的深化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情境”和“意境”。
3.感官共振:学生现场观察思考。眼中看紫藤之色、察花串之形,鼻中嗅繁花之香,手中触花瓣之感,口中吟写花之文,脑中构思描写紫藤之语,多感官的共振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当笔者在第一板块引领学生讨论以美的语言描绘紫藤形象之美时,要求学生把紫藤的诗性状态如实地描摹出来。此时,生物教师随机插入,先是介绍紫藤多种名称、光照、土壤、湿度和养分,在学生对紫藤的习性有了初步了解后,语文教师随即让学生认真观察紫藤的“藤态”,思考作家是以什么样的语言来描写紫藤的,作家的所描写的紫藤与当下的紫藤有哪些区别?当下的紫藤应该以何种语言来描写?这种场域观察和思考,是有深度的思考。
4.交流共振:学生现场互动讨论。白居易的《紫藤》内容深刻,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历史教师马上插入,介绍中唐时期的历史现状,并简练地介绍了白居易的“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引发学生热烈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