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一、 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掌握道德原则和信念是道德意识形成的标志,从小学阶段开始,儿童开始具备了自觉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准确的理解.2、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的制约.二、 道德行为的发展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特点是符合社会提倡的模式,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很少采取单独的主张.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道德意识与行为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但是其中还有这样一种规律,即儿童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随年龄增长,逐步会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分析小学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模仿、出于无意、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行为表现、只会说不会做等等.针对小学生这种言行不一致、言行脱节的问题,教育者应该做到正确了解儿童的内心情况和体验,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应该一味地责怪、惩罚.
- 其他回答
-
(1)对个别道德条文的肤浅认识逐步深入到从原则方面理解;
(2)从注重行为的结果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对道德评价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4)从看问题绝对化倾向向全面地分析问题发展。
- 其他回答
-
1.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从小学时期开始,儿童形成系统的道德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其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2.
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
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 其他回答
-
童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其具体发展表现为:
(1)逐渐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渐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童年期儿童的品德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的品德,这个时期品德的发展比较平稳,显出协调性的基本特点,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三年级下学期是个转折点。在此转折点的前后,品德不同,成分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