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作用的过程是什么

读书精选 | 学以知道 , 教以成德!         

问题描述

同化作用的过程是什么求高手给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从审美心理的角度讲起:审美过程分两种:同化、顺应。

理论上:所谓“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相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接就得到强化与巩固。所谓“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说白了:一听就上瘾的是同化,挖空心思找美感的是顺应。顺应式的审美需要欣赏者花费精力去主动欣赏。举例而言:譬如我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赤壁怀古》“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被这样的气魄直接震撼。这是同化过程。顺应则是恰恰相反,比如我第一次看毕加索的抽象画《格尔尼卡》真的欣赏不能。于是我想:「这是一张名画,我不能欣赏那肯定不是名画的错,肯定是我太没品位了啊。」所以呢,在我经过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并挖空心思寻找美感后,现在我终于能够欣赏这样画了(偶耶!)。这是顺应。那么欣赏京剧是“同化”还是“顺应”呢?当然是顺应啊!大多数人是听说“京剧是国粹”然后主动花心思去欣赏的,但是呢,又大多在经过努力之后又放弃了。不是所有人,我说的是大多数。为什么因为1.「顺应」的成本真的太高了。

2.人们为「顺应」京剧所预计投入的心理能量没那么高。先说1.「顺应」的成本真的太高了。因为@笑道人 等许多答案已经说的很好了,我就大致列举一下: (1).京剧唱腔和念白无法直接听懂语言。即便听懂了还有古文一道门槛。

(2).高度形式化的布景现代人不适应。

(3).唱腔不符合当今审美习惯。

(4).剧情脱离当代生活。然后2.人们为「顺应」京剧所预计投入的心理能量没那么高。作为一门号称「经典」的艺术,必须有足够的魅力让人们愿意让自己的心灵去跋山涉水的欣赏它,这点京剧做到了么?或者说,京剧能作为「经典」的核心在哪里?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京剧的思想内涵里几乎没有时代精神。以绘画为例,为了欣赏抽象画我愿意花很大的力气去「顺化」我自己,因为通过相关评论我知道它们的核心都扣紧了「时代」。艺术家们在其中寻找这个时代的问题,并视图解决,从形式到内涵,绘画界把自己的「命」革了无数次了。再把视线收回现如今的国内老艺术行当,雅的「音乐」「国画」俗的「相声」「评书」,哪个不是费劲力气的在寻找出路,自我变革。有些作品不伦不类,那正是人家在脱胎换骨的明证。京剧呢?除了跟流行歌曲混排一下那种毫无价值的噱头外,一线艺术家们在做什么?有些晚会上所谓的新作品简直了……那几个传统唱段,佘太君、杨六郎、包龙图、白素贞,京剧的这些内涵,无非就是演义小说『忠君爱国』『兄友弟恭』『三从四德』的思想水平。如果这就是「国粹」,那你让「史记」「大学」「道德经」情何以堪?

更多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