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孩子数感能力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一、学会数数,建立数感对于学龄前的幼儿而言,数数可能是接触数学,感知数字的第一关。
我们要让孩子对数字有所认识,就要让孩子学会数数。这是数感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如何教孩子数数,我之前写过推文,有兴趣可以查找历史文章。教孩子数数的过程,目的有三个:让孩子建立视觉上的空间关系,认识数字以及体会数字跟数量之间的关系。即:让孩子不仅认识数字,还能理解这些数字代表的数量,以及数字之间多和少的递进关系。最常见的培养方法也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的,上下楼数楼梯,看电梯数字数数,超市排队买单时点数前后排队人数,吃饭时思考需要摆放的餐具数量,餐厅等餐时数一数菜单上有几个菜,诸如此类的数数游戏。二,数字与数量的关联,发散思维有了数数的基础,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将数字和物体一一对应,如果你的孩子会数数,但不能将准确的数字和对应数量的物品练习起来,那说明还需要多做对应数数的练习和游戏(具体游戏可参考天生会数学第二章的游戏)。但是仅会数数是不够的,数感的培养在于建立数字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运用这些数字建立数感呢?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将数字进行发散思维,让孩子将生活中或者孩子自己认知中的数字和数量建立关联。比如数字5,可以与之关联的事物有很多;5根手指,星期五,家住5楼,小汽车有5个座位等等。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主动思考数字和生活中事物的关系,建立数字和实物之间的关联,从而培养孩子对数字和数量之间的兴趣,运用思考过程中的发散思维,建立数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孩子介入奇数、偶数、相邻数等数学概念,运用这些数学概念进一步发散思维,理解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字间的联系。三,理解数量关系,区分数字的意义当孩子不知道何为量词时,他们是无法描述一杯水和一碗水的区别的。在他们看来,同样是水,只是装载的容器不同而已,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如果我们将一杯水和一碗水倒入相同的容器中时,水的多寡一眼就能识别出。这就是相同数字不同量带来的差异。这种数和量的差异,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现实生活的实际操作中,去体验,去感受。比如同样是数字1,一根手指和一周七天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同样是数字2,两天和两双鞋又代表了不同的数量。
四、多维度的数量比较,强化对数感理解对于学龄前的幼儿而言,谁多谁少,谁高谁低,这些问题是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最容易发生的对比现象。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些最常见的问题,使之转化为我们想要的数感呢?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鼓励孩子找到尽可能多的比较维度,越多越好。五,数量的估计,数感培养的核心我们培养孩子的数感,最终是为了让孩子能口算、估算结果,或者用数感检验计算的准确性、合理性等。总之,数感跟计算密不可分,因为,数感培养的核心,就是对数量的估算能力了。从我们实操的过程来看,估算在前面提到的四个维度都有涉及,因为数感是一种感觉,所以估算也是通过感觉来体现的。数数阶段:对数量的估计体现在能瞬间识数(或者叫目测数量)。无论是摆放整齐与否的一堆物品,孩子都能运用自己的方法识别出相应的数量,或者估算出大致的数量,这就表明孩子可以借助自己的数感进行判断、估算事物的数量了。这个阶段的数感能力可以通过玩游戏、多练习来提高。认数阶段:对数量的估计体现在熟练掌握数字的规律排列、组合。除了我们常见的正数、倒数、奇偶数排序外,还可以让孩子判断一组数字的排列规律,或者验证一组数字加或减之后的结果是否正确(用奇偶数规律验证)等。数量关系阶段:对数量的估计体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有些事物之间可能没有可视化的数字,但孩子也能通过对数感的敏感度而做出准确的判断。数量比较阶段:对数量的估计体现在能通过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判断和预估,也能运用恰当的基准数来估计数量的多少。在数量估计阶段,我们要让孩子自己进行大胆猜测、估计并对其结果作比较,这对他们而言是积累数感最好的方法之一。这样的拓展思维活动都需要孩子智力活动有一定的定向作用,如猜测与估计是培养幼儿对事物数量的整体把握,而比较则是培养幼儿事物数量的分类训练等。家长既要给孩子创造培养数感的环境,让他们在数字的环境下,时时刻刻感受数字的魅力和奇妙,感知数的美,也要不断的诱发和引导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被动接受数学变为主动探索数学,积极主动的思考数学的奥秘和乐趣。总之,培养幼儿正确的数感,不仅有利于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发展创造潜能。不过也要提醒各位家长朋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逐步沉淀、积累的过程。我们需要紧密联系孩子的实际生活,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让他们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对数量、数量关系以及数量估算有充分的了解和感知,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感受、领悟,并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获得对数字、数量的敏感性,最终建立起良好、正确的数感。
- 其他回答
-
可以通过让孩子观察数字的规律、大小关系等等来培养孩子的数感能力。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字,提高数学素养。
- 其他回答
-
简答:培养孩子数学能力需要从基础开始,注重实践和启发式教学,同时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和兴趣。
深度分析:
数学是一门需要基础打牢的学科,因此培养孩子数学能力需要从基础开始。首先要确保孩子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其次,要注重实践,让孩子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可以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让孩子感受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除了基础和实践,启发式教学也是培养孩子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引导孩子思考、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培养孩子数学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兴趣。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推理思维等,这些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而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则可以通过让孩子参加数学竞赛、阅读数学相关书籍、观看数学相关视频等方式来实现。
优质建议:
1. 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注重实践操作。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让孩子感受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4. 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书籍、数学视频等。
5. 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