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认知归因偏差

说教育 | 学以知道 , 教以成德!         

问题描述

举例说明认知归因偏差求高手给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这个局限就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存个体和繁殖,无意识中形成了“归因偏差”的心理保护机制,这样说来“归因偏差”也是有意义的,当然这是从进化心理学揭示的原因。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研究表明,实施行为的人往往强调情境的作用,对自己的行为多强调外部原因,作外归因,而旁观者常常强调并高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 举例说明:比如某甲向某乙借了1000元钱,说好一月后偿还。但一月后未如期偿还。某甲则会强调最近太忙,单位奖金还没有发下来等外部原因。 而某乙则会认为是某甲生性如此,求别人时很积极,不求人了就忘了,是个私心很重,借钱不愿还的人。显然,形成这种偏差主要是双方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旁观者往往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从常规的逻辑出发,而且会认为人应该说到做到,否则就是言而无信!不讲诚信!人品有问题!太差劲了!很多评判性的语言就出来了,就会把这个没有及时还钱的人数落的一文不值,犹如臭狗屎一般! 而事实上某甲也许真的家里有事,太忙了,疏忽了借钱的事情,或者工作压力大,不是主观故意的遗忘等。可见,归因的分歧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因素。

其他回答

认知归因偏差是指我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时,容易犯的一些系统性错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认知归因偏差的举例:

基本归因错误:我们经常根据个性或者性格来定义别人,但会用情境因素来帮自己开脱。例如,小李上课迟到,可能会被归因于他懒惰,但实际上可能是因为交通拥堵等外部原因。

自尊心偏见:我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例如,考试取得好成绩,可能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而把失败归因于考试难度或者不公平的评分。

团体偏见: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比其他团体更好,而对自己的团体成员产生偏见。例如,在团队竞争中,可能会认为自己团队的表现比其他团队更好,而忽略了一些不足之处。

自我服务偏见:我们倾向于把正面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负面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例如,我们会把赢得的比赛归因于自己的技能和努力,而把输掉的比赛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裁判不公或者对手太强。

确认偏误:我们倾向于寻找和记住能够证实我们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者忽视与我们的观点相矛盾的信息。例如,当我们相信某个品牌的产品是好的,我们可能会只注意到这个品牌的正面评价,而忽略或者忽视这个品牌的负面评价。

这些认知归因偏差可能会导致我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时出现误差,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判断。因此,在思考和决策时,需要保持客观和理性,避免过度依赖个人偏见和主观判断。

更多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