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铳的简史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在有关元朝的文献中,火铳之名最早见于《元史·达礼麻识理传》。
达礼麻识理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已经指挥“火铳什伍相联”的部队,说明火铳在此以前就已创制成功。近些年来,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北京市通县、陕西省西安市各出土一件铜手铳,口径分别为26、26、23毫米,全长分别为34、36.7、26.5厘米,制造工艺较粗糙,铳壁厚薄不均,脊知表面不平整,无铭文,一般认为是元朝制品。除手铳外,中国历史博物馆还展出一件铜铸盏口铳,盏口口径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长,全长35.3厘米,重6.94公斤,铳身刻有元“至顺三年”(1332)等字样(见彩图)。元末时,农民起义军也大量使用火铳作战。《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中,有朱元璋部将胡德济、谢再兴在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用火铳守诸全(今浙江诸暨)的记载。明朝建立后,火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洪武年间制造的手铳,同元朝手铳相比,口径减小,身举兄管加长,工艺较精细,铳身多刻有制造地、制造部门、工匠姓名、监造官职、重量和制造年月。如河北省赤城县出土的洪武五年(1372)手铳,口径22毫米,全长44.2厘米,铭文“骁骑右卫胜字肆佰壹号,长铳筒重弍斤拾弍两,洪武五年八月吉日宝源局造”。洪武年间还制造了较多的大碗口铳。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一件洪武五年铳,铳身刻有“水军左卫”、“大碗口筒”等字样,碗口口径110毫米,身管直径58毫米,全长36.5厘米,重15.75公斤。在河北省的长城附近也多有实物出土,说明碗口铳在当时的守城和水战中,已广泛使用。永乐年间制造的手铳,工艺精樱答消细,形制统一。如“天字”手铳,口径为15毫米左右,全长为36厘米左右,铳身刻有以“天”为字头的统一编号和制造年月。铳身构造也有所改进,自药室至铳口,壁厚逐渐递减,使外形成为有一定锥度的圆筒,说明当时对膛内压力从药室至铳口递减分布的状况已有一定认识。火门铸有一个长方形槽,便于装填引火药,上面装有一个活动盖,以保持槽内的引火药干燥洁净。手铳还配有装药匙,使每发装药量相等。迄今出土的“天字”号手铳,最小序号为“天字九十五号”,制于建文二年(1400),最大序号为“天字九万八千六百十二号”,制于正统元年(1436)。此外还有“英字”、“胜字”号等手铳,形制与“天字”手铳相仿,这些手铳一直使用到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制造的三眼铳,口径多在13~15毫米之间,铳身长短不一,一般为40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