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是什么意思
问题描述
甲胄是什么意思,在线求解答
- 精选答案
-
甲胄,有三个释义,泛指兵器、披甲戴盔,还指战争。
出处:宋·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任甲胄於忠信,施干运裤滚橹於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变东作西成之器。”《礼记·表记》:“是故君子衰絰则有哀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国语·晋语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旧唐书·刘玄佐传》:“明晨,衙兵皆甲胄,拥士宁登重榻。”清·赵翼《偶书所见》诗:“小则兴讼狱,大则兴甲胄。”甲胄的实际应用:东周至秦汉之际,由于战争频繁酷烈且规模增大,穿着甲胄的重装部队在各国部队中的比例日益增多。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均拥有数量庞大的重装部队——“甲士”。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渐强,在对“山东六国”的长期兼并战争中,甲士在数量上已经不亚于其他诸侯国,所谓“带甲百万”即此;且由于秦军作战勇猛令其他国家的军队望而生畏,故而被称为“虎狼之师”。在这支“虎狼之师”中有一些甲士作战纯纤时常常只穿甲衣而上不着胄,文献上称为“科头军”,他们以此显示与敌决一死战的决心,往往给敌军士气以极大的打击,称为“虎狼之师”中的“敢死队”。由于“科头军”称谓之故,后世常以为秦军普遍不配备胄或只有甲衣而无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将士均为不戴胄的“科头”形象,它生动地再现了两千二百年前那支威武雄壮的“科头军”的风采,但似乎也佐证了秦军无胄的观点。其实不然,早在秦穆公时秦军作战就戴胄,对此文献中有明确旁余记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崤之战中:秦军远袭东方的郑国,途经周天子国都时头上都戴着胄。既然秦军有胄,那么秦胄是何种形制及质料的呢?这一长期困扰学界的谜团随着秦始皇陵陪葬坑大量石甲胄的惊人发现而得以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