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唐代的禁卫系统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唐代禁军初有元从禁军,以后陆续出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等名目,演变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军。
其中如神策军即戍守各地,任务不限于宿卫。唐龙朔二年(662),置左右羽林军,为北衙禁兵。 唐初羽林军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从龙朔二年正式成立羽林军开始的.到垂拱元年将羽林军正式升格为军额则是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北门宿卫的左右屯营,包括其中的飞骑,隶属于左右屯卫.姜行本就曾经在太宗时以左屯卫将军典掌之.((唐六典》卷二四《左右威卫》条下云:"凡飞骑宿卫,将军以下,不得使其外出.若番上须兵士,则简同华越骑充,不足,取步射;步射不足,兼取诸州越骑."这里将飞骑宿卫的制度系于左右威卫(屯卫改名)之下,就是因为其军事行政关系隶属于左右威卫.飞骑番上若需兵士,从同州,华州或其他诸州府兵(越骑,步射都是府兵兵种名称)中抽补,这与高宗龙朔二年正式成立羽林军时的兵士来源是一致的. 新成立的羽林军,之所以名之为"羽林",原因之一大概是取自于它所隶属的屯卫军士的番号.新成立的羽林军军士,则是原来在北门宿卫的屯营中的飞骑,加上新补充的府兵越骑,步射组成的.现在的问题是,羽林军正式成立后,它是否脱离了屯卫 或者说何时脱离了左右屯卫而自立 我们先来看看《唐会要》卷七二《京城诸军》的记载: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十七日,里左右羽林军,领羽林郎六千人.至天授二年(691年)二月币《新唐书》卷五O《兵志》.参见唐长孺《唐代兵志笺正》卷三,中华书局,1962年. 贞观十年以前,府兵军府和军将的名称屡有变化.《唐会要》卷七二《府兵》云:"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改隋鹰扬郎将为军头;六月十九日,改军头为骤骑将军,副为车骑将军.六年五月十六日,车骑将军府隶骡骑府.七年三月六日,改骡骑将军为统军,车骑为副统军."但这种名称变化大体无关宏旨,比较重要的是贞观十年改统军,副统军为折冲都尉,果毅都尉.这一次已经不仅仪是名称的变化.而是对府兵制从"制度"上作整齐划一的整顿.《杨炯集》卷八《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中华书局点校本,1980年 三十日,改为左右羽林卫,以武伙宁为大将军.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四日,又改为左右羽林军.张束之等将诛张易之兄弟,引右羽林大将军李多柞筹其事,谓曰:"将军在此间几年 "曰:"三十年矣."束之曰:"将军……贵宠当代,位极人臣,岂非大帝之恩 "……至景云元年(710年)八月二十五日,又改为左右羽林军.①这一段涉及到羽林军发展历史的记载,问题很多.它根本没有提到龙朔二年(662年)成立羽林军的事.那么羽林军究竟是高宗时成立的还是武则天时成立的呢 既然李多柞在北门垂30年,从神龙元年往上推算,大体是咸亨年间(670^674年),是"大帝(高宗)之恩",那么为何说垂拱元年始里羽林军呢?它与龙朔二年的羽林军是什么关系?我的看法是,高宗龙朔二年只是把北门屯营兵改名为羽林军,它在行政上仍然是"领以诸卫将军"(前引"兵志"语),还没有建成像十六卫那样独立的军事行政领导机构.上官仪龙朔二年二月三日《册张延师左卫大将军文》:"惟尔左卫大将军检校羽林军上柱国张延师……"②程务挺永淳二年(683年),"以功拜左晓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嗣圣初,与右领军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张虔最同受则天密旨,率兵人殿庭,废中宗为卢陵王,立豫王为皇帝',③.又,崔献麟德元年(664年),为左威卫修仁府左果毅都尉,"仍命羽林军长上".乾封元年(666年)为义阳府折冲都尉,"右羽林军长上如故";二年,摧为右武卫中郎将检校左羽林军;总章二年(669年)守左武卫将军,并于咸亨二年(671年)"奉别救检校右羽林军";仪凤四年(679年)正任左武卫将军,仍检校右羽林军④.由此可见,从龙朔二年成立左右羽林军起,到嗣圣元年(垂拱元年前一年),左右羽林军都毫无例外地以诸卫将军检校(掌管),当时还没有设立羽林将军,大将军这样的官职.垂拱元年五月十七日正式设立羽林军的意义在于,取消了以往以诸卫将军检校羽林军的制度,羽林军正式升格为行政系统上独立的北衙禁军,定额兵士六千人.这时候武则天刚刚自己执掌朝政,有必要在北衙禁军上有所动作.天授二年,距武则天废唐为周仅仅一年多,所以把北衙的羽林军再一次升格为与南衙十六卫同样规格的禁卫军领导机构,很可能是这时才有比较高规格的大将军,将军等员,武枚宁作为武则天的至亲被任命为大将军,以"统领北衙禁兵之法令,而督摄左右厢飞骑之仪仗,以统诸曹之职',⑤.神龙元年只是去掉了一个"卫"字,仍旧为左右羽林军,当时有羽林大将军李多柞实掌兵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