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楼阁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
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与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第一屋而得最上者!”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 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注释: ⑴ 这是《百喻经》第10个故事,好高骛远的人总想一步登天,而实际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都必须脚踏实地,万丈高楼从地而起。 ⑵ 三重:重,层;三重,三层。 ⑶ 轩敞疏朗:轩敞,高大宽敞;疏朗,空气流通而明亮。 ⑷ 渴仰:渴望羡慕。 ⑸ 解作彼家:会建造像那一家的房子。 ⑹ 经地垒墼(jī ):经地,丈量地基;垒墼,堆砌砖块、砖坯。 ⑺ 固:固执,坚持的意思。 ⑻ 四辈弟子:佛教用语。亦称“四众”、“四部弟子”等。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信众。 ⑼ 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指释迦牟尼;法指教义、原理;僧指信众。 ⑽ 道果:通过修行,脱离世俗,断灭一切烦恼、自我,达到解脱的“涅盘”境界。 ⑾ 三果:小乘佛教关于修道的几个阶段。共分四果。须陀洹,汉译为“入流”等,意为初入圣道,是第一果;斯陀含,汉译为“一来”,意为意念未脱尽,还有一往来,是第二果;阿那含,汉译为“不还”等,意为欲望烦恼已经断绝,不再回到欲界,是第三果;阿罗汉,小乘佛教把佛弟子修行达到的最高境地称“阿罗汉”,是第四果。 白话: 从前有个富翁,愚蠢无知。有一次,他到另一个富翁的家里,看见一座三层的楼房,楼又高又大,富丽堂皇,宽敞明朗,他十分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以前没想到造一座这样的楼呢?”他立刻唤来木匠,问道:“你能不能照着那家的样子造一座漂亮的楼?”木匠回答说:“那座楼就是我造的。”富翁便说:“那你现在就为我造一座像那样的楼。” 于是木匠便开始量地基,叠砖,造楼。富翁看见木匠叠砖,心生疑惑,不晓得是怎么一回事,就问木匠:“你这是打算造什么?”木匠回答道:“造三层的楼呀!”富翁又说:“我不要下面二层,你先给我造最上一层。” 木匠答道:“没这样的事!哪有不造最下一层楼而造第二层楼的?不造第二层楼又怎么谈得上造第三层楼呢?” 这个愚蠢的富翁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二层楼,你一定得给我造最上一层楼!” 其他的人听到了这件事,都笑话他。 偈曰:无基不为楼,事无侥幸成。 欲证如来果,当把根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