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

熠佑教育 | 学以知道 , 教以成德!         

问题描述

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求高手给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一)高含水后期不同类型油层的剩余油分布根据对大庆油田北部不同区块,不同沉积类型油层的精细地质解剖,结合各种动态资料,逐井逐层落实剩余油的分布表明,不同沉积类型的油层剩余油的类型及比例各不相同,且同一类型油层不同井网形式下其剩余油也存在差异。

大型河流沉积的河道砂体,其剩余油相对较少。主要在河道砂体的边部变差部位和井网控制不住的部位以及厚层上部未水淹部位存在剩余油。中、小型河流沉积的砂体,其河道砂绝大部分也已经水淹,只是在砂体边部变差部位和井网控制不住的部位以及分流间薄层砂的注采不完善部位存在剩余油。内前缘Ⅰ类沉积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呈条带状分布,席状砂稳定分布。这类砂体中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注采不完善的部位。内前缘Ⅱ类沉积的砂体,水下分流河道呈断续条带状和窄条带状分布,表内及表外层相间分布,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注采不完善的部位和大片差油层中,由于平面非均质较严重,剩余油相对较多。内前缘Ⅲ类沉积的砂体,主要是呈零散分布的薄层砂,剩余油存在于井网控制不住的部位。外前缘Ⅰ类沉积的砂体以稳定分布的非主体薄层砂或表外层为主。剩余油主要存在于纵向上有层间干扰的部位和平面上注采不完善的部位。外前缘Ⅱ类沉积的砂体以表外层为主,剩余油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平面非均质而形成的大片差油层基本上不动用和层间干扰。外前缘Ⅲ类沉积的砂体呈零散分布,井网不易控制形成剩余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类型的剩余油在油田北部不同地区的剩余砂岩厚度分别占本区总剩余砂岩厚度的百分比差异较大(表8-2),如大型河流沉积的河道砂体,其剩余油在油田北部不同地区的砂岩厚度分别占本区总剩余砂岩厚度的2.7%(中区西部)、3.4%(北二东)和8.0%(喇嘛甸油田北块)。综上所述,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内外前缘相Ⅱ类砂体中,主要是由于这部分油层物性较差、相对变化较大、平面非均质严重造成的。表8-2不同沉积类型油层剩余油分布百分数(据隋军等;2000)(二)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类型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通过对油田二次加密,结合密井网试验区油层的水淹状况及密闭取心资料,对油层的动用状况及剩余油的宏观和微观分布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油田今后调整挖潜及规划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宏观剩余油可分为10种类型。

(1)井网控制不住型:主要是在原井网虽然钻遇但未射孔,或是原井网末钻遇而新加密井钻遇的油层中的剩余油。

(2)成片分布差油层型:油层薄、物性差,虽然分布面积较大,原井网注采较完善,但由于原井网井距较大,动用差或不动用而形成成片分布的剩余油。

(3)注采不完善型:原井网虽然有井点钻遇,但由于隔层、固井质量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射孔,造成有注无采或有采无注或无注无采而形成的剩余油。

(4)二线受效型:新加密井钻在原采油井的二线位置,因原采油井截流而形成的剩余油。

(5)单向受效型:只有一个注水受效方向而另一个方向油层尖灭或油层变差,或者是钻遇油层但未射孔,形成剩余油。

(6)滞留区型:主要分布在相邻两三口油井或注水井之间,在厚层或薄层中都占一定比例,但分布面积相对较小。(7)层间干扰型:存在于纵向上物性相对较差的油层中,在原井网条件下虽然已经射孔,注采关系也相对比较完善,但由于这部分油层比其他同时射孔油层的物性差得多,因而不吸水、不出油,造成油层不动用,形成剩余油。(8)层内未水淹型:存在于厚油层中,由于层内的非均质性,一船底部水淹严重,如果层内有稳定的物性夹层,其顶部未水驱部分存在剩余油。(9)隔层损失型:原井网射孔时,考虑当时的工艺水平,为防止窜槽,作为隔层使用而未射孔的层内分布的剩余油。(10)断层遮挡处的剩余油。通过以上研究,可对油田北部地区现井网下宏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做出如下概括:(1)根据上述按成因所划分的剩余油10种类型来看,其中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因。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型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最大,在40%以上。油田北部地区第二种带有共性而普遍存在的剩余油是隔层损失型。这种类型的剩余油在各地区的分布比例都相对较高,平均占总剩余砂岩厚度的15.1%,占总剩余有效厚度的12.3%。由于中区和喇嘛甸油田厚油层比较发育,所以厚油层内末水淹型剩余油在这两个区也相对比较集中,平均占总剩余砂岩厚度的11.8%,占总剩余有效厚度的35%;而北二东地区的第三种主要剩余油则主要分布在成片差油层中。

(2)按照油层沉积类型对剩余油进行归类,在中、小型河道砂体中的剩余油以主体河道砂边部、厚油层顶部和难采储层为主;内前缘Ⅰ类和外前缘Ⅰ类砂体中的剩余油则以各种注采不完善型为主;内前缘Ⅱ类砂体的剩余油以成片差油层型为主,而外前缘Ⅱ类砂体的剩余油除了成片差油层型之外,还包括一部分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内前缘Ⅲ类和外前缘Ⅲ类砂体中的剩余油则呈零散分布并且在总剩余油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少。

(3)由于各油层组的物性、地质储量、开发井网、注水方式和开采速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别,所以目前宏观剩余油在各油层组中的比例也是不相同的。根据对前面3个区块所作的精细解剖结果,中区西部剩余油相对较多的油层组有葡一组、萨二组和萨三组;北二东地区剩余油较多的油层组有高一组、萨二组、高二组和葡一组;喇嘛甸油田北块剩余油较多的油层组有萨二组、高一组、萨三组和葡二组。从油层纵向看,剩余油分布较分散,在各油层组、各砂岩组、各单砂层中均有分布,且分布井段长,夹杂在已水淹的油层之间,挖潜难度较大。

更多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