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孩子听大人的话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这些类似情况,为什么孩子总会这样自动屏蔽掉家长说的话呢?明明听到家长说话却迟迟不行动,是假装听不见?还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有人说,所有小孩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虽然这对于某些父母来说不是很公平。
但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大多数父母都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孩子出现问题了,父母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当之处。要想孩子可以接受自己的指令,高情商的父母应该这样跟孩子交流:一、说话简洁清晰父母对同一件事情总是说完一遍又一遍,不断重复、唠叨。其实父母下指令的时候语言简洁,指令清晰,更容易让小孩接受。面对准备出门的小孩,大人可以说“我们要穿鞋子了!”二、说话和善不抱怨父母在给孩子下达指令的时候,总喜欢噼里啪啦一长段抱怨后,再说出自己的指令,孩子肯定不听。要想孩子接收到大人的指令,大人向着孩子说话时应该尽量用陈述事实的说法,有目光接触,带着和善友爱的目光和坚定的态度跟孩子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看到孩子在看电视,父母就会说,“你怎么又在看电视?我说了多少遍别老是看电视,赶紧关掉做作业去!” 事实上,父母可以换种说法,“宝宝,我感到非常生气,你把做作业的时间都花在做别的事情上了,我希望你可以把做作业放在优先位置,可以吗?”三、用动作代替说话对小朋友来说,有时候非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更容易让人接受,语言在此时传达的信息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比如父母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和善而坚定地带他到自己的房间,让他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把一张写着大人需求的便利贴给小孩,让小孩复述里面的内容。或者突然大声叫小孩名字,然后低声说话,或者沉默不说话,引起小孩的注意后再慢慢说出自己的要求。
四、倾听孩子的想法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探索自我意识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如果父母还想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孩子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困难。父母向孩子下达指令之前,先看看孩子这时候在做什么,他可能在看电视,在画画,在拼乐高。但家长忽略孩子的感受,直接强调孩子马上去完成自己下达的指令,如洗澡,睡觉等。要孩子短时间内从自己专注的事情中抽离出来是很困难的,正如要正在写文章的我停下双手去阳台收衣服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孩子正在处于一个很享受的过程自然不愿意听从,我们可以先倾听孩子的想法后再去下达自己的指令。
五、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通过吼叫或者下命令式的语气来下达指令,是一种极其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孩子会通过屏蔽来表示反抗。当孩子跟父母有不同的想法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两个双方都愿意承受范围内的选择。看到孩子在公园玩的不肯离开,父母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你想再玩十分钟还是现在就回家吃饭?”孩子觉得不用马上接受就要回家的事实必然乐见其成,记得十分钟后要坚定的执行约定好的内容。
六、言行要一致昨天,家里小孩应表哥邀请去了他家玩,期间,两个小朋友在家里用筷子当玩具互相追逐打闹。表哥妈妈看到了马上说了几句,见小孩无动于衷,表哥妈妈生气怒喝,一个小孩听到了马上停下来,一个不为所动继续跑过来,结果两个人撞到一起,一个还被筷子戳到了肚子。这时表哥妈妈吼道,都说了这样很危险,你们还不听话。为什么说完以后,小孩迟迟不行动,一定要到家长失控才听呢?表哥妈妈要求两个小男孩停止追逐打闹,但她并没有出手制止。如果她说了很危险,还亲自拿走小孩手中的筷子。这样一来,孩子眼中的父母就能做到言行一致,小孩就会知道大人并不同意他们这样追逐打闹。
七、育人先育己,化解愤怒情绪很多时候,大人都会由于孩子的行为触发自己的红色情绪按钮,像只喷火的小恐龙,烧伤自己和小孩。怎么在怒火来临之前,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们可以做一张情绪按钮记录卡, 记录日常生活中因为小孩行为启动自己情绪的是绿色(平和冷静)还是红色(愤怒发火)按钮。并且通过这个记录卡来不断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总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想改变他们一些偏差行为。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的教育,就是父母的教育。情商高的父母应该先审视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和孩子进行高效的沟通,扩宽孩子未来发展的道路。父母的思路就是孩子的出路,让我们一起学习做更好的父母吧。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首先,您能发现自己在过去对孩子的关注度太低,想要弥补,这样的心是值得鼓励的。我一直建议父母不要和孩子分离,但现实里许多父母做不到。我们总说孩子0-3岁是最需要爸爸妈妈的,其实,何止是0-3岁,孩子在成年之前,都需要父母给予更多关怀和爱护,这是身为父母的责任。和孩子分离了7年多,父母没有经历过如何成为父母的磨练和学习,孩子也因为分离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你们习惯了没有孩子的生活,孩子也习惯了没有爸妈的管教。现在突然你们要照顾孩子,还是一个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他也要突然受到父母的管教,双方其实都很难受。Spyrus Papalucas b.1892, Greece你说把孩子带到工厂和你们在一起,但是孩子嫌工厂吵。事实上,工厂实在不是一个好的育儿环境。我们大人如果不是因为工作,谁都不愿意在嘈杂的工厂里呆着,更何况是孩子呢?我经常说的陪伴,不是“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有效的陪伴”。有效的陪伴,不需要和孩子24小时呆在一个空间里,需要的是每天用心地给孩子一些时间。有效的陪伴,不是父母拿着手机玩,不是父母在工厂工作,而是父母放下所有的事情,去观察和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和你说的每一句话,关注孩子的情绪,关注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的心情…去感同身受地陪他说话、陪他玩、陪他难过、陪他开心…父母真正能好好陪孩子的时间真是很短,到了孩子进学校,我们要好好陪孩子的时间就更少了。想到这一点,哪怕再忙,挤出一点点时间,每天清晨醒来和孩子说一句“早上好”,给孩子一个拥抱,听孩子说一说他这一天想做的事。晚上回家了,不要只拿着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他正在看的书,正在看的动画片,和他聊聊这一天都发生了什么,甚至是看一下他每天都在打的到底是什么游戏…这些陪伴,都不需要很多时间。Spyrus Papalucas b.1892, Greece这种陪伴不是高高在上的那种“你看,我花时间陪着你呢,你怎么不听话”而是“谢谢你孩子,谢谢你让我们可以进入你的世界“,你的眼神,你的动作,你的语气必须是真诚的,孩子们都不傻,你的敷衍,你的不投入,他统统都会看在眼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只有当父母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产生对话。要让孩子听我们的话,我们首先要是好的大人啊。Spyrus Papalucas b.1892, Greece我们都想自己的孩子天生就能听我们的话,最好还能不付出努力,但这样的孩子大概是没有的。和孩子之间7年的感情空缺,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弥补的,需要很努力,需要很用心,需要父母一起去下功夫,少批评少抱怨少指责,多陪伴。当你被孩子惹生气的时候,想一想那个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7年里孤独的日日夜夜,而这个孩子不是别人,他是你的儿子。
- 其他回答
-
第一个秘诀:就是把自己也变成孩子 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纳你。
第二个秘诀:和孩子密切相处 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第一个秘诀:就是把自己也变成孩子 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纳你。
第三个秘诀:和孩子密切相处 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内在需要。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很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孩子感觉与父母沟通不舒服,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第四个秘诀: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个秘诀: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第六个秘诀:回答孩子的问话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 ,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孩子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第七个秘诀: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 一、 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第八个秘诀: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这样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身作则很重要,细心引导也很重要。养孩子任重道远,一定要小心谨慎,相信您一定会成功
- 其他回答
-
什么是听话呢?我认为是达成一种共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你为什么会听别人的话,可能是因为觉得对方说得有道理,亦或是为了升学、工作、事业等不得不听。其实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达成了一种共识,要么是精神上的共识,要么是物质上的共识。
我是一名培训机构的教师,分享一个例子。
A同学,男,初三,各科成绩二三十分,孩子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不愿意学,不愿意动脑,选择题秒选,看到哪个顺眼选哪个,家长特别苦恼。我负责孩子的物理,一开始孩子还有新鲜感,没有超过一周,各种问题就又爆发出来了。我从和孩子聊天中发现,孩子对学习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我认为这是根本原因,原因找到了,但怎么解决是非常复杂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厌学儿童了。我想,这个问题第一不能急,第二不能去直接灌输大道理解决,要曲线救国。我和孩子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情况,由于是“老来得子”,全家人对孩子特别宠,小学时,家长也是抱着能考多少考多少,等上了初中再学也不迟的心态,了解到这些,我差点崩溃了!但我想与其每次上课时我和孩子都痛苦,倒不如试着改变他。我对他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包容和接受
孩子已经是这样了,已经是你的学生了,你就要接受他的全部,只有完全的接纳,他才会和你交心,否则,他就会认为,你就是来折磨他的。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耐心和爱心是肯定做不到的。实在理解不了,可以想象自己恋爱那会,尤其是热恋期,是不是耐心超足,爱心爆表。我通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接受了他五分钟就走神,五分钟就要插话,两道题以后就要瞎写等种种行为,感觉自己好伟大。
第二、不断去鼓励、奖励
鼓励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初中生,你是真心在表扬呢?还是比较敷衍,他们一眼就区分出来了,所以,表扬一定要在真实的事件上,而且要细致,越细越好。对于这个孩子,我第一次的表扬是关于学习时间,你可以专注学习8分钟了,比起你妈妈所说的五分钟就走神已经很棒了,相信你一定可以做的更好!现在奖励你休息5分钟。多次强化后,孩子现在可以15分钟不走神了。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孩子物理成绩可以达到40分,尽管路还很长,但我要陪孩子走完人生的第一个坎,我也相信孩子可以做好!
总结一下,我认为:
对于不同的孩子方法和手段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万能的办法,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听话。
孩子们需要的是被认可、被接纳、被包容,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要在包容后再指责。
“唯利是图”,孩子愿意听话,一开始肯定是趋利避害,所以一定要找到孩子最喜欢的,最致命的,然后设置规则,达成共识。其实即使是成人,又何尝不是,举个例子拿交朋友来说,有的人为的是某一天用的上,有的人是喜欢友谊这种感觉,其实,两者有本质区别么,没有,都是“利”,只不过前者不被大多数认可,后者被大多数认可罢了。
从孩子角度出发,不要夹杂为了长面子、为了证明什么等其他因素,回归孩子本身,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一般情况下,你已经有了答案!
- 其他回答
-
要哟哦那个实际例子,让孩子说服,要耐心的教育,不要让孩子怕,骂,要把户他的自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