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社会,即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留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官派留学
清政府因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如1872年至1875年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学童去美国留学,计划学习15年。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去日本,开启了留学潮。
庚子赔款资助留学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向八国赔偿巨额赔款,其中部分退款被清政府用于发展教育,资助学生留学,如庚子赔款资助的留美学生。
自费留学
除了官派和庚子赔款资助的留学外,也有许多中国家庭自费送子女出国留学,尤其是自费赴法勤工俭学成为一种时髦。
留学目的地的选择
早期留学目的地主要是美国,后来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许多中国学生选择去日本留学。
留学影响
留学生在国外接受新知识,回国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如詹天佑、严复等留学生回国后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军人物。
社会观念的变化
随着留学成为新的前途出路,留学生在国外接受的新思想、新观念开始影响国内,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留学不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对旧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